top of page

【縫補新舊世代的守滬者~離島出走】

魚樂天地直售製造鋪/顏秀陵
圖2 文化傳承由青年與匠人攜手 縫補文化世代斷層.jpg

  石滬為一種利用潮汐的傳統陷阱式漁法,澎湖建造石滬的歷史,可追溯自清康熙50年的《台灣縣志》,由此可知石滬漁業都是澎湖最重要的一項潮間帶漁撈活動。
  匠師就地取材使用玄武岩砌築海中漁獵陷阱,從空中看彷彿散落在海上各型各狀的寶石,景色非常壯麗。然而隨著漁業科技進步,被動等待魚入滬的石滬逐漸沒落,修葺石滬的匠師職業也逐漸式微。但石滬不只是經濟來源,更蘊藏社會、文化脈絡,是澎湖海洋文化的重要資產。第3屆洄游二次方的楊馥慈與澎湖石滬的邂逅與堅持,讓海生海長的楊馥慈返鄉澎湖,創立「離島。出走」工作室,希望藉修復石滬,再次修補人與海洋的關係。
  身為澎湖小孩的楊馥慈就如同一般生長於外島的孩子一般,嚮往著大都市繁華便利的生活,並且對澎湖的傳統文化相當陌生而無感。直到參加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而有機會返鄉駐村,開啟留鄉的想像,也思考真正留下來才能解決的關鍵問題。楊馥慈將思考轉化為實際行動,親自投身進入修護石滬的行列,開啟與石滬難分難捨的緣分。
  建造石滬要熟悉海洋作息,得先觀察海況幾個月、甚至一年,在日復一日的潮汐間推敲線索,才能決定地點、心型滬房開口朝何處才能引流魚群進來。修築石滬更是不易,要測量基礎、判斷周圍石料狀況、水流方向、估計人力再排定工作表,然後認識適合的石料、如何穩固堆砌都是學問,因此「石滬學」爬梳著海與人的緊密連結。
  離島出走團隊看見了石滬的多元價值,對自身而言,是澎湖青年尋根的開始。而對石滬匠師而言,成為職人傳承工法,更能提昇並讓世人看見價值。參與者透過生態旅程接觸石滬,縫補新舊世代的澎湖海人與海洋的斷帶,持續傳承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