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青銀貢創×新新向榮】
本計畫辦理活動激活社區流動及引介民間團體,帶動社區發展及提升地方文化,重新形塑不同以往的風華年代。
透過「農田共享、永續發展」、「中高齡就業、推廣社區」、「新住民活絡社區、欣欣向榮創典範」三個策略,攜手老年人、中年人、青少年、新住民及民間團體共同達到青銀共創、永續發展的社會。





貢寮山海匯
邀請到在地領路人吳杉榮老師為我們領路,帶領我們走讀澳底,依循吳沙生活的足跡,慢慢踏入時光迴廊。
三貂吳老師就是本貢寮的百科全書,信手拈來都是故事,對於鳥類也十分熟悉,聽聲音辨別是八哥?還是五色鳥?
從尾巴的形狀,辨別老鷹與大冠鷲,在空中看到魚形尾巴的是老鷹,若是扇形尾巴就是大冠鷲!
下午抵達貢寮街有機書店,目前進駐的是「月桂樹工作坊」創辦人蔡旭榮老師及顧佩莎老師。老師們進駐後號召社區媽媽一同來手作加工產品,除了完成客製化產品外,更為地方創造工作機會,也為貢寮地方創生發展增添更多可能性。
#三貂吳老師
#貢寮老街
#舟遊天下
#文化走讀×生態調查
.jpg)
水水農村影像力
農漁村有許多堅守工作崗位的職人
許多習以為常的生活
在攝影師們的眼中
都顯得獨特
讓我們跟著攝影班同學們的鏡頭
一一讀取
我們沒發現的故事
#水水農村影像力
#鮮物本舖
#卯澳漁村
#三貂角燈塔
#阿先小農田

阿公阿嬤的手路菜:舌尖上的記憶
當社區總舖師碰上生態廚師,碰出什麼火花呢?
美味的料理準備好,由生態廚師正忠分享擺盤技巧,使用社區方便取得的花草與生菜,視覺味覺兩者俱全,加值社區共餐之價值!
#阿公阿嬤的手路菜 #舌尖上的記憶
#還是阿公阿嬤煮的最好吃

循環經濟.石花菜的創意開發
每到春夏季節,東北角的漁村聚落,常常可以看到婦女們,坐在家門口,忙著做一項特別的手工業,她們仔細挑撿著石頭等雜物,讓手中的海藻,可以乾乾淨淨的去曬太陽。
這是石花菜,東北角海域經濟價值最高的食用藻類,每年三月到六月左右,是北部石花菜的盛產期,只要天氣不錯、風浪平緩,當地居民就會趕緊準備工具下海去,許多海女阿嬤也是採摘石花菜高手。
石花菜富含藻膠,曬乾後經熬煮,過濾後放冷,形成了石花凍,是炎炎夏日消暑的點心!
這次邀請到食育料理職人張正忠,教新住民姊妹們如何將一杯杯裝的石花凍,變成創意的網美系餐點!
首先使用秘密武器,將石花凍變成石花凍麵條放入已挖空的鳳梨,再淋上特製的醬料,及搭配季節水果,最後再來球冰淇淋,網美系的創意石花凍就完成囉!兼具美感及消暑,一舉兩得!
#創意石花凍
#石花菜全利用

鄉村生活的工作假期
在貢寮的山裡
有一位堅持友善農法耕種
復育水梯田及保護生態
他是阿先小農田的負責人 楊振鑫
隨著阿先大哥的步伐
一步一步往雲霧裡走去
看著阿先大哥踏入筊白筍田裡
採收一支支筊白筍
現採的尚好呷!
#鄉村生活的工作假期
#貢寮水梯田復育
#阿先小農田
#食蟹獴回來了

東北角海岸食魚的祕密
由 漁夫老師 李勝興 手把手教學
將魚鰭剪去,用刀子解剖鯖魚,泡鹽水...
一片片鯖魚一夜干就完成囉!
只需等待時間的淬鍊
除了學到鯖魚一夜干製作的訣竅
也認識了海葡萄的祕密
海葡萄只在零污染的乾淨水域生長
粒粒晶瑩碧綠, 宛如青葡萄
很適合作為料理的裝飾
入寶山怎能空手而回呢?
#東北角海岸食魚的祕密
#鮮物本舖

咱古早ㄟ故事
海中女蛟龍的傳奇故事
以海為生的貢寮,有一群穿梭於海中敏捷的身影,是海中女蛟龍(海女)!
每位海女都是箇中好手,穿上潛水衣,自製的面罩,用牛角打造的水鏡,背起「捕石花袋」,就潛入海中,裝了滿滿一袋才上岸!

里海散策-栽培漁業的發展
漫步在卯澳,映入眼簾的是東北角特色建築-石頭厝,取材於海岸的砂岩,樹立百年的「吳家樓仔厝」,仔細一看牆面上有太陽圖騰呢!
在地耆老說:可能是因為受平埔族自然崇拜信仰影響而繪製。
除了百年石頭厝外,另一邊是卯澳灣的景色...
卯澳灣有得天獨厚的灣澳地形,孕育出獨特海洋生態,透過產官學合作與在地居民的努力,成為全國第一個「栽培漁業示範區」,不妨來一探海底之美。
#里海散策
#栽培漁業的發展
#卯澳漁村

漫遊貢寮─新住民文化腳踏車旅行
來自異鄉的新住民姐妹們
選擇了貢寮成為他們的故鄉
帶著大夥穿梭在有「小萬里長城」之稱的石碇溪腳踏車步道
在龍門吊橋聆聽 凱達格蘭族的先民故事
在仁里社區品嚐 沁涼的石花凍飲
在澳底貝殼沙灘 秘境美景盡收眼底
【海中的總舖師】

【阿公阿嬤ㄟ手路菜】
【貢寮地方鄉鎮元素】
